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万能险困境不在万能险本身 险资举牌会成为常态

文章导读: 凭借万能险的资本输血,部分险企在资本市场的“彪悍”表现让市场胆寒。前有王石的“资格论”,后有董明

  凭借万能险的资本输血,部分险企在资本市场的“彪悍”表现让市场胆寒。前有王石的“资格论”,后有董明珠喊话“资本不要做罪人”,一时间,为险资举牌提供资金的万能险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万能险本无罪,“险资举牌会成为常态”。

  部分万能险产品在国内“异化”

  万能险在1979年由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人寿保险公司首次推出,2000年开始引入中国。万能险不仅有传统保险的保障功能,且保单的现金价值可以随利率变化而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货膨胀,加上缴费灵活等特点,一经推出就广受青睐。在2007年,万能险的规模还不足1000亿元,到了2015年,保费总收入已达7647亿元。

  “万能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资金运用等都是按照监管要求,保险公司也不敢随便操作。”一位险企人士称,万能险是在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兼具风险保障和投资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产品,“就是一款人身险产品,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么可怕。”

  “现在讲的万能险的问题,在我来看,痛点不是在万能险上,而是在中短存续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把应当提供长期风险保障的保险,变成了中短存续期的一个产品,“那么这种产品实际上就不是典型的保险产品,而是变成了一种理财产品。”国信证券分析师也认为,无论是被步步收紧,还是资产端受限,万能险的“困境”始于部分产品在国内的“异化”,源于“产品的刚性兑付+险企的弯道超车+投资端的资产荒”。

  监管下万能险产品结构会有大变化

  事实上,在这次监管整肃风暴之前,保监会已经下发了多个规范万能险的通知,险企也在不断优化结构和转型的过程之中。经过证监会主席激情声讨、保监会回应、万能险的监管再升级之后,保险市场会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对保险市场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是对前海人寿、恒大人寿这样被下发监管函的企业会有些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昨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原本就在转型,保监会的关注只是起了推动作用,让普通的转弯变成了“急转弯”,“只要收益率较高,也不会出现退保的情况。”

  对于险企下一步业务结构的调整,王国军认为,监管之下万能险产品结构会有较大变化,保费收入可能会降低,保险公司会增加保障型产品的比例,“在资本市场不好、资产荒的情况下,万能险不容易赚钱,且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还不如去做保障型产品,保障型产品更适合市场需要,更能发挥保险的保障型功能。保障型产品也能赚钱,比如意外伤害险,赔付率不到30%,不用担心保险公司赚不到钱。”

  业内共识“险资举牌会成为常态”

  对于目前险资的举牌潮,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会成为常态。

  12月10日上午,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201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表示,举牌背后是经济规律使然,不是偶然的“野蛮人”现象。中国经济经历了38年发展之后,跑马圈地基本终结,企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开始走向效率追求,而效率追求的核心就是整合,即横向、纵向,国内、国外,产业多元的整合,整合的过程就是收购兼并的过程,收购兼并的过程就是金融杠杆的过程,就是金融时代到来,就是举牌现象的出现,“资本市场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是保险金、公募基金。老百姓有钱了,富有了,巨大的财富一定要找最好的标的,所以举牌会成为一个常态。”

  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险资举牌是合规合法的。法律没有禁止险资举牌的行为,依照主管部门的相关行业规定,险资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30%,以目前险资举牌来看,并未违规。此外,险资举牌符合国际惯例,“只是个别险企的激进投资风格的‘吃相’太难看,让资本市场反感。”

  财经作家吴晓波表示,2015年10月份至今,深沪两市被举牌了200多次,举牌主力是保险、金融、基金公司等,“这意味着实体企业遭到金融资本极大的攻击,这个攻击的过程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互相交融的过程。从举牌、从无数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未来若干年内,中国将由产业资本时期进入到金融资本时期。” 北京晨报记者 杨奕

  ■纵深

  万能险仍是银行主推理财

  有银行称已停售前海人寿万能险

  随着保监会整肃风暴的来临,被视为投资理财利器的万能险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但北京晨报记者近日在走访多家银行时发现,万能险仍是各家银行主推的理财品种。

  银行依然主推万能险

  “如果您做长期投资,我建议您购买这种保险。”当北京晨报记者在一家股份制银行某支行网点走访时,理财经理向北京晨报记者推荐了几款安邦保险推出的万能险。

  北京晨报记者发现,多家银行都有万能险品种销售,且将保险作为首推理财品种的银行不在少数,在多家银行大门处及理财区域的宣传板报等明显位置,万能险品种占据一席之地。

  在北京晨报记者走访的几家银行中,银行推出的所谓“投资型保险”中,以安邦保险推出的万能险品种最多,但并未看到有银行代销遭保监会处罚的前海人寿的相关产品。

  某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保监会已对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本行没有代销过相关产品,只代销经总行准入符合监管规定的保险公司产品。”

  写入合同的收益低于宣传收益

  一家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在推荐一款万能险时表示,这比银行自己推出的86天银行理财产品更划算,“银行理财是短期的理财,以后收益可能还会下降,如果有闲散资金,不如锁定长期收益。”

  在上述银行给出的宣传单页上,一款安邦万能险标明的预期年化收益满1年期为3.5%,满2年为4.3%,满5年为5.0%,起投金额在1万元。而北京晨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利率虽然比此前略有上升,但利率普遍在4.3%以下。偶有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起投金额普遍偏高。

  不过,也有银行工作人员坦言,虽然宣传中万能险的收益率较高,但实际落入合同中的并不是宣传中的预期收益率。

  以一款宣传中预期收益率为3年5.3%的保险为例,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从历史收益的角度看,都没有低过5.3%。现在购买这款保险,即便未来真的降息,保险公司也保障这样的收益。但在北京晨报记者反复追问下,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在合同中只会写明保障的是最低3.5%的收益。

  保障权益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介绍过程中,理财经理普遍未主动提及万能险的保障权益。在上述银行网点中,理财经理表示,“也就附送个意外身故险,如果真出意外了,赔付只是投资金额的120%。”

  另一家国有银行支行网点的理财经理也坦言,这种险种普遍用于投资,保障权益十分薄弱。“一般附送的都是意外身故或家财险,如果客户真想要保险保障,也不会在银行买的。”

  而此次保监会整顿的重点,就是让“保险姓保”,即突出保险的保障权益。北京晨报记者 姜樊

相关阅读
关键词:银行 收益 产品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