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新闻 > 京津冀 > 正文

地铁16号线的站名都是怎么来的?

文章导读:  2016年岁末,北京又将开通一条轨道交通新干线——地铁16号线(北段),由此使北京地铁线路达到19条,运营里程达到574公里。该线北

  2016年岁末,北京又将开通一条轨道交通新干线——地铁16号线(北段),由此使北京地铁线路达到19条,运营里程达到574公里。该线北起北安河站,南与4号线西苑站换乘,全长近20公里,设有10座车站。那么,这条新线每一座车站是如何命名的?又有哪些历史渊源呢?

  北安河站

  因临近北安河村得名

  北安河位于海淀区西北部,辽代成村。《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称:该村“初称北安窝,兴善寺明碑所刻名为安和,后谐音为今名。据《日下旧闻考》载:‘出百望(今百望山)十里为长乐河,河水不堪阔而流驶。长乐河即安河,其地有南安河、北安河……诸村’。”另传,该地曾称安窠,最初只是一个小村落,“窠”借指人安居或聚会的场所。明代村落增大,且村民多集中在村子的南部和北部,逐渐分为两个村子,称“北安窠”和“南安窠”,后谐音为“北安河”、“南安河”。距北安河不远的大觉寺内有辽代碑刻,对北安河的历史略有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有北安河公社(乡)。

  温阳路站

  取温泉和阳坊两地名首字得名

  温阳路位于温阳路南段,西南临近辛庄村。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柳林新庄”,因新庄西北有柳林,且与附近的村落相比属“新庄”,故《宛署杂记》称为“新庄村”。早年间此地人烟稀少,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土路,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宽后铺筑成沥青路。因北至昌平县阳坊镇,南至海淀区温泉村,1970年取两端地名首字命名为“温阳路”,是京城通往西北地区及关外的交通要道。

  稻香湖路站

  因临近稻香湖景区得名

  稻香湖位于海淀区西北部,北临三星庄,清初成村。据传因村中有三口紧邻的水井,分布呈三星状,故称“三井庄”、“三星庄”。另一种说法是最初这里有三户人家,称作“三姓庄”,后谐音为“三星庄”,《清光绪顺天府志》记为“三星庄”。历史上这一带是京郊水稻产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属苏家坨公社,当时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因周边为一望无际的稻田,每至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稻花飘香,故称“稻香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建成北京市第一座由京郊农民集资的田野公园。

  屯佃站

  因明代设有军屯得名

  屯佃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西部,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该村“上承黑龙潭、冷泉诸水,水源充足,曾经是四面环水、‘不过桥进不了村’的村庄,名玉泉屯。”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此设军屯,为昌平州所设二十六屯之一,驻扎明军数百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昌平州志》记有“屯田村五十里”。道光年间谐音改称“屯店”,此称延续到民国年间。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册》称“屯佃”,原为昌平县辖村,1958年划归海淀区。

  永丰站

  因西邻永丰屯得名

  永丰站东邻永丰路。永丰路因西邻永丰屯得名,而“永丰”取永远丰盛之意。《海淀地名典故》载:“永丰屯为明代村名,明初在昌平州设五十三里社,‘坊市社’中有‘永丰里’。清代康熙年间《御制香岩寺碑》载:‘永丰屯则距山数里,旧有奉佛处曰弥勒院。’始见‘永丰屯’村名。”民间传说“永丰屯”为永乐皇帝所赐。一天,永乐皇帝朱棣微服私访到一个叫“穷户屯”的村子时,觉得这个名字很不雅,改成了“永丰屯”。该村元代属昌平县,明清时属昌平州,民国时又为昌平县所辖,1958年划归海淀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属永丰公社管辖。

  永丰南站

  因地处永丰屯东南部得名

  永丰南站地处永丰屯东南部,因紧邻六里屯,初称六里屯站。清代以前由唐家岭到小牛房有古道,其中唐家岭至六里屯,小牛房至六里屯及周围的西北旺、屯佃、大牛房至六里屯,均在六华里左右,故此得名。此地原属昌平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曾设六里屯乡,1958年划归海淀区。早年间这一带多为农田,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农田逐渐消失,形成大面积的绿地及住宅区。

  西北旺站

  因“西北望”谐音得名

  西北旺位于京密引水渠东北侧,其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因“西北望”谐音得名。西北旺临近百望山,相传宋辽交战时,杨六郎与辽兵在百望山下交战,佘太君在山上观阵,并令人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杨六郎一会儿打到东,一会儿打到西,佘太君一会儿向东北方观望,一会儿向西北方观望,最后杨家将打败了辽兵。此后佘太君向东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东北望”,向西北方望到的地方被叫成了“西北望”,后谐音为“东北旺”和“西北旺”,而佘太君观阵的百望山被俗称为“望儿山”、“望儿顶”。另说“西北望”因“西百望”谐音得名。明代《长安客话》云:“百望山南阻西湖(昆明湖),北通燕平(昌平)。背而去者,百里犹见其峰,故曰‘百望’”。明代王嘉谟《蓟邱集》云:“百望山之阳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师。”此山地势较高,站在山上可远望百里而称“百望山”。故而山之东、西村称“东百望”、“西百望”,后谐音为“东北旺”、“西北旺”。《日下旧闻考》称:百望“山麓有东西百望村。”“东北旺”和“西北旺”取“旺”字之兴旺茂盛之意。

  马连洼站

  因昔日生长马莲得名

  马连洼位于海淀区中部偏东,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500多年前的明代,这里多为荒丘野地,且地势低洼,但水草丰沛,遍地生长着马莲。马莲,也称马蔺,马莲花、马兰花、紫蓝草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此地因地势低洼且马兰草繁盛,初称“马兰洼”,后称“兰洼庄”,后复称“马莲洼”。“马连洼”之名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大约在民国时谐音为“马连洼”、“马连湾”,1953年《北京市街巷名称册》称“马连洼村”。

  农大南路站

  因地处农大南路西口得名

  农大南路位于中国农业大学南侧,该站因紧邻肖家河村曾称肖家河站。早年间这一带多是岗丘,人烟稀少,大约在明代形成村落。据传村民是从山西移民而来,最初村中只有几户人家,其中多为萧姓。当时,西山一带泉水众多,顺地势自西向东而流,形成一条小河。因在河旁村落中以萧姓人家最早定居,故称“萧家河”。《日下旧闻考》云:“萧家河旧有桥闸,今乃其制,其水由青龙桥来。”早年间的肖家河长不过几里,西起青龙桥,向东北而流,东至朱房村。河道弯曲,水草丛生,河的两岸多为农田和乱葬岗子。后来河道取直并与东面的清河连为一体,成为清河的西段,泛称清河,而今只留下肖家河村之名。

  西苑站

  因地处京城之西得名

  西苑位于颐和园的东部,昔日水草丰美、林木茂盛,适养禽兽,故称“苑”,因在京城之西而得名“西苑”。但关于这一地名的具体所指,有几种说法。一是指颐和园东宫门外的街区及村落,曾有西苑一道街、西苑二道街和西苑三道街,其前街的操场为西苑之营盘,1915年至1928年设有西苑兵营。此后因此地北靠圆明园,西邻颐和园,逐渐形成商业区,并持续到本世纪初。二是泛称海淀一带的皇家园林。清康熙年间修建了畅春园后,又在西郊营造了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等多处皇家行宫御苑,皆因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而泛称“西苑”。三是康熙年间将畅春园称为“西苑”,康熙皇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驾崩于该园,因此处位于畅春园之西北部,故泛称“西苑”。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