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新闻 > 京津冀 > 正文

京津冀人口发展呼唤“点面结合结构优化”

文章导读:  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然而目前,京津冀人口高度聚集于超大城市,京津两市饱受“大城市病&

  2015年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然而目前,京津冀人口高度聚集于超大城市,京津两市饱受“大城市病”之苦。同时,河北省的诸多城市又遭遇发展之困,发育迟缓,束缚了城市群战略的整体推进。作为承载人口和经济功能的空间载体,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均衡发展需要破解三个人口难题:

  第一,“点”上的人口向心力在加剧。首先,人口极化分布特征持续强化。2000年,在整个京津冀城市群中,常住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北京,保定和天津紧随其后。到了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占比超过10%的城市仅京津两市。京津作为两极人口,占据整个城市群近1/3,而保定对整个城市群的人口支撑作用出现断崖式下降;其次,流动人口对京津两市的青睐与日倍增。2000年至2014年间,京津冀地区62%的新增人口集中于京津。其中,北京的绝对中心地位尤其稳定,接近40%的新增人口集中在此。从人口流动趋势看,北京的人口吸引力保持稳定,天津在逐渐上升,而河北则在下降;再次,京津冀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持续向发展主轴逼近。2000年至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京津冀的经济重心由霸州逐渐向廊坊方向转移,而人口重心则由任丘逐渐向霸州方向移动。人口重心跟随着经济重心持续向城市东北方向移动,即向京津发展主轴上靠近。

  第二,“面”上的人口吸附力有待提升。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0.2%,人口总量占全国的8.2%,且人口占比略低于经济占比。同为首都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均占该国的22%左右。可见,京津冀城市群对我国经济和人口领域的区域贡献还有待提升,以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互辉映、多点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三,结构上的产业驱动力需强化。从人口就业结构上看,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第一产业劳动力有待转移。京津两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4.5%和8.1%,而河北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高达33.6%,因此,河北是实现京津冀农业人口转移的关键;其次,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在下降。针对京津两市产业调控的重点行业,可利用河北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转移京津部分就业人口;再次,第三产业尚存劳动力吸纳空间。当前,北京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接近零值,表明劳动力吸纳能力接近饱和,相应产业人口增长空间有限。与此同时,河北现有的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向河北转移有助于提升河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吸纳能力。

  为了破解以上三大人口困局,京津冀城市群的孵化亟待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拉齐首都圈的公共服务。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赖于周边城市的迅速崛起,特别是城市建设品位、文化氛围的一体化,这是阻碍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转移的核心要素;第二,谋求城市群的错位发展。未来京津冀需要打造的空间架构是节点城市的多点支撑和联动发展,如张家口、承德等生态文明城市组团,保定、廊坊等创新先行城市组团,秦皇岛、唐山等现代产业示范城市组团等;第三,创新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超大城市需要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城市综合调控,从管理中要效益,在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实现待疏解产业的向外转移。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