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新闻 > 京津冀 > 正文

北京市公共文化设施应往五环外倾斜

文章导读:  “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冷热不均问题突出。有的城区几乎一条街道有好几家影剧院,而有的地方得坐车好几小时才能听场音乐会。今后应往五环外倾斜。&rdquo

  “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冷热不均问题突出。有的城区几乎一条街道有好几家影剧院,而有的地方得坐车好几小时才能听场音乐会。今后应往五环外倾斜。”在台盟界别的政协小组会上,江小艾委员笑言,身为千万市民中的一分子,她愿意为首都人民便利获取文化服务鼓与呼。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过,由于大中型功能性文化设施集中在四环以里的城区,郊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尚存在不小的短板。”在江小艾看来,尽管当前也开展了诸多“送文化下乡”活动,但是这一类赠书、送戏、公益演出活动只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距离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还很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以及政策性住房安置,不少居住在郊区的市民文化需求也在升级换代:从当初读书、看报、看电影“老三样”,演化为文化旅游、休闲健身、观看比赛演出、参观文博场馆和展览、科技文化体验活动等多样形式。

  江小艾认为,在郊区,尤其是五环以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属于自己的演艺文化带,不但能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平衡,还有助于疏解城区人口、减轻交通拥堵。“人们不必大老远赶到城区听场音乐会,自然而然就少了出行压力。”

  无独有偶。安云霁委员也建议把城市核心区的优秀文化往城市副中心运河文化带引导。他在提案里道出自己的设想:把北京原有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及非口头文化、手工传承及口头传承等文化与传承人一起并入副中心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现在运河文化带已经很好地‘烹’出了‘通州味儿’,今后如果能将北京文化、漕运文化,甚至将河北文化、天津文化和江南文化,这些美丽的珠子都穿在副中心文化带上,将是非常美丽的一串项链。”他说,那时人们再到运河两岸,映入眼帘的就会是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江小艾委员认为自己的设想与安云霁委员有些不谋而合。“你要把核心城区的优秀文化人才往外面引,首先得有配套设施吧,常言道‘筑巢引凤’,有了设施保障,各种高规格的演出团队才会愿意过去,甚至扎根下来。”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