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新闻 > 京津冀 > 正文

"80后"测冰员春节保安全:凿洞测冰每天仨小时

文章导读: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骑上冰上自行车或是坐上小冰车在冰上溜几圈,是老北京人冬天的“传统项目”。今年暖冬,北京城的各大冰场开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骑上冰上自行车或是坐上小冰车在冰上溜几圈,是老北京人冬天的“传统项目”。今年暖冬,北京城的各大冰场开放得晚,兴致高昂的游客趁春节都涌入公园冰场游玩。紫竹院公园冰场历史悠久,如今冰场面积扩大至近10万平方米。

  记者近日来到紫竹院冰场探访,跟随测冰员一起实地测冰。为了确保市民游客冰上活动安全,每天冰场开放前,测冰员会提前到冰场测冰,在保证达标后开放。

  记者还发现,包括紫竹院冰场以及颐和园、北海、陶然亭等市属公园内的四大天然冰场、近百万平米的冰面,每天早晨冰场开放前与气温最高时段的下午2点,测冰员都会对各个冰场的测冰点的冰层厚度进行测量。

  近10万平米冰面 设八处测冰点

  “19.5厘米,这片冰层没问题!”测冰员金铮收起尺子,把数字写在每日测冰记录本上,随即向下一个测量点走去,这已经是他今天测量的第七个测冰点。

  由于紫竹院公园要在上午9点开门迎客,测冰员必须提前把冰层厚度测量一遍、排除安全隐患。刚过早上八点半,金铮已经在紫竹院的大湖和南、北小湖走了快一圈,近10万平米的冰面,共有八处位于不同方位的测冰点。

  到了第八处测冰点,金铮举起20多斤重的冰镩在冰面上用力凿穿一个洞,把一截L形铁条伸进去,勾住水面下的冰,长的一头与冰面取齐,用手指按住取齐的点后抽出铁条——这就是测冰的过程。

  每天测冰三小时  确保游客万无一失

  测冰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关系到市民游客安全,不能有一丝马虎。下午两点气温最高时,金铮还要再测一次。每一处冰层厚度在15厘米以上才算达标,冰场才能迎接游客。整个冰场上下午测量两趟,他用了三个小时。

  大正月的京城冷风刺骨,冰面上的温度比平地上还要低,记者在冰上跟了一圈双脚都感觉有些麻木。但金铮上身只穿了件冲锋衣、脚蹬运动鞋。金铮笑着向记者解释,“这样更轻便,干活儿麻利,棉靴行动不便,长袄举冰镩、蹲下测量都不得劲,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我要赶在开放前赶紧测完。”

  “一圈下来一个多小时,最后身上都出汗了。”金铮的脸已经冻得通红,回到屋里不能马上脱外衣,“头两年没经验,测冰回来后脱了外衣就容易感冒,现在慢慢有经验了,也适应了冰上的温度。”

  接过老师傅的冰镩  当好冰上“守护神”

  这个春节,是金铮负责冰场测冰的第五个年头了,由于北京的公园景区节假日客流量猛增,像他一样的数万名“公园人”经常缺席家人的节日团聚。

  2012年,金铮一参加工作就来到紫竹院公园游船队,夏天负责码头钩船,冬天负责冰场测冰,四年的工作让他看起来颇为壮实,但1989年出生的他笑言,差几个月就成了“90后”。

  金铮家住在卢沟桥,每天六点多天不亮就要出门,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紫竹院,第一件事就是换好衣服、戴上帽子,拿上冰镩、尺子、铁丝钩就往冰面上赶,经常顾不上吃早饭。

  测冰员最危险的时候在冰场开放前期,为了掌握冰层变化,上冰测量时,经常听到冰层开裂的声音,甚至阳面有的冰层上还汪着一摊水,只能慢慢“出溜儿着”往前走。

  “比起以前的老师傅,一点都不辛苦。”金铮告诉记者,二十年前,公园的老师傅们上冰测量时要带斧子、船杆子、冰镩、尺子、铁丝钩 “五件宝”,除了测冰层厚度,为了避免冰面挤坏大湖东北侧的水榭,需要几个人拿斧子沿着建筑四周凿出约70米长、1.5米宽的弧形水道,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造成冰面倾斜掉到冰窟窿里。如今,公园景观建筑经过改造,湖岸建筑增加了防护钢梁、冰面上安装水泵,不需要再凿水道了。但老师傅们的精神和冰镩一块儿传递到了年轻员工手中。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