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最北端西红门镇,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挤了27个工业大院,面积达960万平方米。经过5年多的努力,近日,西红门九成多工业大院已拆除或签订拆除腾退协议,镇域内工业大院业态基本消失。腾退地块两成建产业、八成还绿地,绿色空间正在这片土地徐徐展开。 南四五环之间、京开高速以东,西红门的工业大院大多聚集于此。记者来到这里,在一处两个足球场大小的物流仓储原址,建筑物已经全部拆除清空,只剩绿网苫盖着土地。紧邻一侧较早腾退的工业大院遗址上,早已开始了平原造林,一眼望去足有百米长,一棵棵槐树、杨树已经长得有七八米高,在春日的阳光下随风摇曳。 五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模样。上世纪8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村级工业大院发展工业的模式一度盛行,工业大院内部小化工、小加工、小餐饮、小市场等低端产业聚集。2012年前后的西红门镇,老旧工业大院面积足有960万平方米。伴随这一低端产业,这里一度秩序混乱、环境脏乱、各种安全隐患重重。 “一眼望去,全是拥挤无序的大杂院,随处可见污水垃圾。”在西红门镇土生土长的陈亚檬回忆,有的工业大院里,木材加工、废品回收、小加工、居住全挤在一起,都是“多合一”。人口密度大、环境脏乱差给村民日常带来影响。“一条两公里的路,堵半小时算正常,环境脏乱,大伙儿都绕着走。”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兴启动城乡结合部改造及产业升级,2012年,西红门镇启动腾退改造,用五年时间以绿色和新兴产业园区取代27个工业大院。 “腾退、还绿、建高端同时进行。”西红门镇党委书记郑亚君说,拆除腾退最看得见的好处就是绿色,以绿挤脏、以绿挤乱,工业大院中原有的污染、耗能等企业退出之后,加大了平原造林的力度。对比此前西红门航拍资料图和未来的改造效果图,记者看到,由北向南,镇域内以往大片的灰色被整片的绿色取代,城市配套、高端产业零散分布其中,区域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不只西红门,在大兴区旧宫、瀛海等城乡结合部地区,此类的例子不在少数。随着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逐步退出和出租大院的大规模拆除,大兴区在城乡结合部地区4年来共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绿色空间大幅扩展。未来5年,大兴区将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改造,启动庞各庄、青云店、北臧村等地区拆除腾退工作,完成西红门、黄村、瀛海等地区拆除腾退任务。 |
西红门腾退地块两成建产业八成养生态
文章导读: 大兴区最北端西红门镇,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挤了27个工业大院,面积达960万平方米。经过5年多的努力,近日,西红门九成多工业大院已拆除或签订拆除腾退协议
- 2017年起北京市招聘会取消行政许可2016-12-23
- 京津冀共享首都科普资源2016-12-23
- 北京东城2017年将增10处幼儿园2016-12-23
- 万名北京市民欢聚大剧院开放日2016-12-23
- 清华大学将重点资助贫困生海外交流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