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10日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本市学校、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需配备除颤仪等专业急救设施,以及担架、N95口罩等31种基础急救设备,并要求配备使用说明,有专人管理,保证急救设备和药品处于正常使用。 2016年6月,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6号线突然晕倒,尽管现场有路过的急救医生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但还是不幸猝死。该事件曾引发网友对公共场所安置急救设备的热议,有专家表示,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事发后的4至5分钟内是最佳抢救时间,除了拨打急救电话之外,应当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急救,而事发时地铁站并无该项急救设备。 日前,市卫计委对公共场所的急救设施及药品配置进一步明确,并列出了详细的指导目录。影剧院、体育场馆、机场、火车站、学校、景区在内的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应安置医疗急救设施设备及药品配置,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普通公众即可使用的基础性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医疗专业人员方可使用的专业性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以及选配的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基础性的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有31种,比如电子血压仪、电子体温计、担架、简易颈托、一次性N95口罩、轮椅等。专业性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包括5种,分别是听诊器、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沙丁胺醇类喷雾剂。上述为必要选项,原则上不可删减但可以同类替代。 除了安置齐全的急救设施,还要有正确的使用方法,才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救助。市卫计委指出,这些急救设施和药品都应配置相应的操作指导说明,并由经过培训的专人管理,定期维护,保证急救设施设备和药品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 此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市一直在建设紧急救援志愿服务站点,每个站点均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急救箱、担架等急救设备,以及经过培训的紧急救援志愿者。例如,邮政系统选择了25家地理位置重要、业务量大的支局,建立了紧急救援服务站,并由市红十字会组织邮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在周边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施救,目前这类站点已超百家。 |
北京人员密集场所将配除颤仪 31种基础急救设备不可删减
文章导读: 北京青年报记者3月10日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本市学校、机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需配备除颤仪等专业急救设施,以及担架、N95口罩等31种基础急救设备,并要求配备使
- 2017年起北京市招聘会取消行政许可2016-12-23
- 京津冀共享首都科普资源2016-12-23
- 北京东城2017年将增10处幼儿园2016-12-23
- 万名北京市民欢聚大剧院开放日2016-12-23
- 清华大学将重点资助贫困生海外交流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