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崭新的老年证递上来,尹靖敏老人一愣,“呦,这是?” “这是您申办的老年证。刚下来,直接给您送家里来了。”说话的是刘军良,西长安街街道西黄城根南街的街巷长。一同送证上门的还有街巷理事会的两名理事。 打从昨天起,西长安街94条街巷的街巷长们多了一份“兼职”:为胡同居民送“证”上门。这里的“证”,不光是老年证,还有残疾人证、残疾人一卡通、低保卡。另外,老人们的理发券、洗浴券、煤气券,街巷长们也负责亲手送到家中。 “咳,还麻烦你们跑一趟。快进屋,喝口水!”得知缘由,尹大妈热情地邀请众人进屋,刘军良笑着摆手,“大妈,我们一会儿还得去下一户。今天就算认个门儿。以后有什么事,您找我,找理事会都行——我们的手机号就贴在街巷口。” 昨天上午,西长安街的街巷长们,共为5位老人送证上门。用街道办事处主任桑硼飞的话来说,这是用新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早在一年前,西长安街街道就已经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地区居民办理老年证、残疾证、低保卡等,只需扫描一次身份证,其他相关证件的办理就不用再重复递交材料。特别是办理老年证,提前3个月,系统就会给符合办理条件的居民发提示信息。 好事儿办到底。如今,街巷长们送证上门,居民为办证跑腿儿的次数,比从前大大减少。 “送证上门,是一项服务,也是和居民建立联系的好方式。”走出尹靖敏老人居住的西黄城根南街9号院,刘军良说,当了街巷长,就要对这条街上方方面面的情况门儿清,不和居民照面,不沉下心去和居民聊,好多问题,要么发现不及时,要么处理不得当。 刘军良随身带了一本《街巷长工作手册》,翻开这本小册子,前几页是街巷基础数据台账,细到一个胡同里有几根电线杆儿,有几个井盖。翻篇儿就是重点情况台账,胡同里有多少空巢老人、失独家庭、低保家庭,分别面临什么问题,台账上一清二楚。 工作手册后面的空白页,主要是街巷理事会工作日记、重点问题跟踪记录等。作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刘军良,今后每周至少一次到街巷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 “服务街巷的不仅是街巷长。”桑硼飞介绍,街道已建立起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街巷长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3日内要给予回复,5日内要有明确解决处理意见。对于处置结果要及时向街巷理事会反馈,并通过理事会向居民反馈,接受居民评价监督。 |
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街巷长"送证上门
文章导读: 一本崭新的老年证递上来,尹靖敏老人一愣,“呦,这是?”“这是您申办的老年证。刚下来,直接给您送家里来了。”说
- 2017年起北京市招聘会取消行政许可2016-12-23
- 京津冀共享首都科普资源2016-12-23
- 北京东城2017年将增10处幼儿园2016-12-23
- 万名北京市民欢聚大剧院开放日2016-12-23
- 清华大学将重点资助贫困生海外交流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