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往来的门户。宋元以来,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通过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随着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域外的科学思想、工艺技术、仪器、医药以及香料、宝石等生活用品也漂洋过海输入中国,其中一些还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宫廷。 5月8日,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在午门西雁翅楼展厅开幕,共展出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文物珍品140件(套)。展览将于2017年5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2017年7月8日结束,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即可参观。 故宫博物院午门西雁翅楼展厅设计成了深蓝色调,宛如浩瀚大海。仔细观赏一件件精美的展品,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中外使臣执节往返、宗教信徒越洋传教布道、满载新奇货物的巨舶在茫茫大海上远航的景象,使人不禁有穿越时空之感。当年的盛况虽不能再现,但留存下来的遗物,却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据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展览系故宫博物院首次利用院藏品举办的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展览,共展出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各类文物珍品140件(套),包括陶瓷、书画、图书、玉器、金银器、珐琅器、钟表、科学仪器、武备、家具等门类。 这些文物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贡使往来的礼品、外国传教士带来的礼物、臣属的进献、宫廷采购与定购、奉旨由宫廷或地方作坊仿造的舶来之作等,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 展览内容 1 第一部分为“扬帆远播”。主要讲述明、清宫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域外输出的产品。一部分为中国对外输出的瓷器,另一部分是作为宫廷赏赐品输出的文物。 中国瓷器作为代表性产品远销亚洲、欧洲、非洲等地,成为全球化贸易商品,流通于世界各地。一方面,中国瓷器改变了东南亚、南亚人以蕉叶、木器、陶器为饮食用器的习惯,被欧洲贵族视为显示身份的象征,竞相购买和拥有;另一方面,中国瓷器引发了日本、荷兰、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竞相仿制。 2 第二部分为“西风东渐”。主要展示与西方科学知识有关的图书、钟表仪器、医药等方面的文物。 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和有技艺特长之人长期供职于中国宫廷,反映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物品大量进入宫廷,宫中到处闪现西洋奇器的身影,构成中国明、清宫廷独特的西洋景观。种类多样的西洋物品既反映出当时西风东渐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脚步,也承载着中国宫廷内中、西科学和艺术持续接触、碰撞以及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 3 第三部分为“交互参酌”。西方科学技术在宫廷内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工艺原料和技法的输入、造型和纹饰的接纳、西洋绘画在宫廷中的传播等方面,此乃西风东渐在明、清宫廷进一步扩展的结果。而西方王室贵族将房间装饰成中国风格,刮起崇尚中式建筑的中国风,则是东风西渐的体现。 这些文物为我们打开了一道历史之门,让我们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航线,更是联系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纽带。这种往来和交流,体现出当时最高层次的文化碰撞,也是王朝政治和宫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歧丰 |
故宫举办丝绸之路文物展
文章导读: 古老的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往来的门户。宋元以来,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通过中国东海、南海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销往
- 2017年起北京市招聘会取消行政许可2016-12-23
- 京津冀共享首都科普资源2016-12-23
- 北京东城2017年将增10处幼儿园2016-12-23
- 万名北京市民欢聚大剧院开放日2016-12-23
- 清华大学将重点资助贫困生海外交流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