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新闻 > 京津冀 > 正文

60岁中关村茶点22日重张 曾被视为京城西点代表

文章导读: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创办于1957年4月,坐落于中关村一街的中关村茶点店,门脸儿不显眼,名气却很大。老莫蛋糕、新侨三宝乐的面包、中关村的西点,在上世纪七八十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创办于1957年4月,坐落于中关村一街的中关村茶点店,门脸儿不显眼,名气却很大。老莫蛋糕、新侨三宝乐的面包、中关村的西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关村茶点曾是闻名京城的西点代表,不少中科院的老专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这家老店一直坚守原来的口味,即便在上世纪末门庭日渐冷落时也不愿意迎合市场的变化。前段时间这里传出内部改造的消息,记者今天探访时了解到,茶点店将于明天重新开张,店面依旧是80年代的风格,茶点种类口味等没有任何改变。

  探访 装修后老风格依旧 茶点种类口味不变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北四环辅路中关村一街的中关村茶点店。茶点店的大门儿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路东侧靠北侧的门现在改为路东侧靠南的门。大门上张贴着一张通知,上面写着“5月22日(周一)营业”。

  上午许多住在附近的居民和附近高校的老师前来咨询。他们都是看到网上的消息称,这周末要重新开张,特意赶来。

  家住附近的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最爱的是这个店的蝴蝶酥,今天也是特意跑过来看是否已经开张。

  由于今天并不营业,很多顾客看到通知问明情况后离开。走进店内记者看到,这里装修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粉刷了墙壁。大理石地转、玻璃柜台、盘秤、算盘,店面依旧是80年代的风格。

  据总经理殷京生介绍,这次只是进行了店面的改造。茶点种类口味等没有任何改变。

  讲述 郭沫若亲自请示建设 曾是“科学家的会所”

  附近的人们都知道,不少中科院的老专家都是这里的常客。客人中也不乏附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八大高校的老师和留学生们,曾有法国专家来过后回国撰文夸赞。

  “这还是中科院第一任院长郭沫若亲自向北京市政府请示建设的。”现任中关村茶点总经理殷京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当时,中科院有大量外国专家和留学归来的科学家们,考虑到他们的饮食习惯,郭沫若向北京市政府申请建设西点店。

  据《北京日报》报道,1957年,中科院北区建起来了,住的全是中科院各院所的专家们,为了给住宅区做配套,在中关村一街路口建起了一串便民设施:餐厅、菜店、粮店、副食店、书店等。

  后经当时的市政府研究决定,由北京服务事业管理局负责筹建,市局抽调技术人员,科学院西郊办事处解决营业场地。1957年4月,茶点部营业,开设在中关村18号楼即福利楼里,有各式西点、冷热饮,并设有茶座。茶点部开业,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交流场所。

  “一开始不对外营业。听老师傅们说,当时郭沫若经常请一些科学家、外籍友人到这里,品尝西点。有点儿像今天的会所,当时是‘科学家的会所’。”殷京生说。

  困境 接班人少 忙不过来

  不管是上世纪末门庭冷落还是在鼎盛时期,中关村茶点不曾想过改变口味,迎合市场的变化。不过殷京生曾告诉媒体,鼎盛时期,店里能做八九十种糕点,如今除了点心和蛋糕以外,工艺复杂的面包已经很多年都不做了,因为人手不够。

  “现在店里就剩6个老伙计了,平均年龄都在60岁上下,外地年轻人留不住,北京当地年轻人没人愿意学这个。”今天的采访中,殷京生表示,自己其实并不愿意宣传,“顾客太多,但人手少,忙不过来也不好”。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