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违建,一座清代祠堂完整展现在眼前。记者昨日(23日)从通州区获悉,短短23天,拥有百年历史的南大街两侧,131处违建全部拆除,昔日杂乱无章的街巷焕然一新。 蓝砖灰瓦,白墙飞檐,通州南大街65号是一座清代祠堂。庭院中央种一棵黑枣树,要两人才能合抱,巨大的树冠笼罩住小院,清凉安静。 “祠堂是清朝一位王爷家的。”马建芬住在祠堂边。她对记者回忆说,二十多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花费不少周折寻到这里,拄着拐杖,在院里伫立良久。“老太太说,这祠堂是她同学家的。同学的爷爷是位王爷,对小孩子们特别好。” 过去三十年,古朴优美的祠堂始终“养在深闺”,少有人知。倒不是因为位置偏僻,而是被两家违规搭建的菜店挡住了真容。十几天前,随着南大街启动拆违,祠堂这才重见天日。 祠堂外墙上,尚余两扇不大的违建残墙。“为什么不彻底拆掉呢?”记者问道。 “它们连着祠堂外墙,硬拆可不行。”中仓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他们将组织专业的文保队伍,对残余违建和祠堂外墙进行分离、拆除和保护。 不只是65号的清代祠堂,在南大街两侧的胡同区,具有文保价值的古迹共72处。随着违建被拆除,南大街正日渐恢复胡同旧貌,找回通州老城的记忆。 南大街全长800米,通州城里无人不知。两侧十八条胡同始建于元代,至今仍居住着数千户居民。由于胡同肌理保存完整,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主取景地正是此处。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商之风吹到通州。从那时起,大街两侧开始搭设违建。主干道变成了小市场,原本20米宽的道路挤得只剩五六米,别有韵味的胡同、老宅也被挡住了真容。 鳞次栉比的小铺子,给南大街的居民添了不少麻烦。就拿卫生来说,商户随手乱泼废水,塑料袋到处乱扔。20多名居民报名做志愿者,自发维护南大街的卫生,即便如此,这条百年老街还是脏乱不堪。 商户众多、街道狭窄,一提南大街,司机准得绕行。“我们都开玩笑说,拿到驾照之后,得先去南大街开一圈儿。没剐没蹭,那才能叫好司机。”居民马凤英告诉记者,更为严重的是,违建侵占南大街的三十年间,急救车、消防车无法驶入该区域。要送医急救,都得街坊邻居一块儿帮着往外扛。 4月底,南大街正式启动拆违。党员干部包人包户,讲情说理,短短23天,131处、3000平方米违建全部销声匿迹。 放眼望去,原本拥堵、杂乱的南大街,如今变得敞亮通透,被私人占据的空间重归居民。下一步,中仓街道办、通州史志办还将继续挖掘古街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街区,保护通州文脉。 |
古迹"突围"展露身姿 通州百年老街拆违复旧貌
文章导读: 推倒违建,一座清代祠堂完整展现在眼前。记者昨日(23日)从通州区获悉,短短23天,拥有百年历史的南大街两侧,131处违建全部拆除,昔日杂乱无章的街巷焕然一新
- 2017年起北京市招聘会取消行政许可2016-12-23
- 京津冀共享首都科普资源2016-12-23
- 北京东城2017年将增10处幼儿园2016-12-23
- 万名北京市民欢聚大剧院开放日2016-12-23
- 清华大学将重点资助贫困生海外交流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