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北京网-聚焦北京网,原中国北京网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张方利、屈午、徐朝政、钟浩洋……酱香酒你应该知道的那些大师

  中国酱香酒酿酒大师事迹展播之四

  酱香酒酿酒大师张方利:酒杯是人生的镜子

  在贵州茅台镇,这里的人们以一种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述说着一杯酒的故事。“一粒红樱子高粱,从发芽到生长,从成熟再到茅台镇至今保存和遗留下来的传统酿酒工艺的酒窖,一年一个周期,一年成就一季酿酒,至少5年的等待,才成就一滴液体黄金,成为茅台镇稀世藏香的源头”。贵州黔酒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方利,总是在娴熟中诉述着茅台镇传统酱香酿酒工艺和文明的鬼斧神工。

  张方利,总喜欢被人称之为“乡巴佬”。不是他“土”,而是他始终以一种“谦虚做人、笑看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一种“纯真、纯朴、纯正”的生活逻辑,将一个始建于1958年的国营仁怀台乡酒厂,以一种工匠精神,带到了今天的黔酒股份。

  做企业,犹如做人,在敬畏制度和景仰文明的基础上,做一家尊重人和受人尊重的企业,是张方利不懈努力和卓越追求。“我们是乡巴佬,无论是曾今的乡巴佬酒厂,还是如今的黔酒股份,我们的企业名称,因为顺应市场竞争需要发生了变化,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丝毫的变化,把事情做好,尊重每一个合作伙伴,敬畏制度逻辑,敬仰生态文明,让黔酒股份受人尊重,是我们永远不变的追求。”张方利坦言。

  2016年9月9日,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授予张方利“黔酒大师”称号;2017年1月12日,遵义市酒业协会和仁怀市酒业协会授予张方利“酱香白酒酿造大师”。荣誉背后,或许就是张方利始终矜持一种工匠精神,以文化、旅游与酿酒生态融合发展的最好见证。

  面对荣誉,他却是固有的冷静和平淡。“从乡巴佬酒厂到黔酒股份,我们没有外来投资,完全是一种海棉式的发展方式,累计点滴逐渐堆积,才有了三地三馆一厂一中心的黔酒股份典型模式,在茅台镇、鲁班镇和五马镇的三大酿酒基地,位置分散,只有叠加在一起才能看见我们的规模优势。但这样的格局组合也有利益点,不同区域酿造的酒有细微的风格差异,自然形成了黔酒股份的产品风格差异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多元消费的需求选择。”

  白酒,需要有“唐装”的“中国精神”、“中药”的“中国胆识”以及“孔子学院”的“中国厚度”。贵州白酒,相对于法国的葡萄酒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中国白酒”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宽广的文明传承,注定其不完全是一瓶由高粱、小麦等“五谷杂粮”和“水”酿造而成的“酒精饮品”,更多是一瓶融合文化和传统的“精神液体”。首先,文化,赋予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高度文化和消费认同感。其次,文化,赋予品牌价值。贵州白酒,始终以一种传统工艺被一代又一代酿酒人传承和演绎,这是对“传统”的信仰和尊重。

  这种对传统的信仰,需要足够的耐力和定力,去对传统工艺、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一瓶真正的老酒,完全是酿酒师傅尊重传统工艺,用心酿造和历时间陈酿的一瓶精神液体。黔酒股份始终矜持对“茅台传统工艺”的信仰,以超越对工业化速度依赖精神,坚持“一年一个酿酒周期”、“至少3年以上陈酿窖藏”,传统工艺对时间的严格控制,一瓶真正的好酱香白酒,从一颗高粱下沙开始,到成品酒出厂,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积累和呵护。换言之,装在瓶内的是“液体古董”。这是当前黔酒股份对企业文化的根本追求。只有对一种产品文化的敬畏,才足以有一种企业精神存在。我们只谈“实在”,不谈“务虚”。

  一杯酒,清澈见底,坦荡自然!一杯酒,清静浓郁,醇香溢然!

  酱香酒酿酒大师屈午:结缘传奇茅台酿造美丽人生

  天生味觉灵敏的他,25岁获得“全国酿酒品酒师”资格;29岁,即被聘为贵州省评酒委员,36岁,以贵州省第一、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被聘为第九届国家级白酒评委,这就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屈午。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正是歌德的这样一句格言,让屈午选择了茅台集团,他认为,年轻人当志存高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2003年屈午从西北轻工学院毕业后,应聘到了茅台工作,一开始分配到基层担任工艺员。一到车间,他就对茅台酒生产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集原始数据、挖掘茅台工艺特性,为分析、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开展一系列生产工艺试验,对生产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将酒体感官品质与生产工艺有机结合,指导和持续改进生产工艺。通过深耕钻研,先后发表了《二次酒工艺访谈》、《上冒甑对蒸馏酒产率影响》、《轮次酒苦、糊味过早出现来源访谈》等多篇论文,其中《上冒甑对蒸馏酒产率影响》荣获“茅台科技”第一届优秀论文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屈午在传统酱香酒酿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他没有放弃过对酱香酒生产工艺的创新性研究。自2014年任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副总经理以来,参与开展了《柔和酱香型白酒工艺定型及特征指标研究》、《柔和酱香型白酒工艺规程》、《柔和酱香型白酒出酒率和酒质影响因素的研究》、《柔和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开发及风味组分的研究》、《柔和酱香白酒制酒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多个科研创新性项目,其中《柔和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开发及风味组分的研究》项目获贵州省“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同时,在推动“柔和酱香、柔雅浓香”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效显著,并重新制定了柔和酱香型白酒、柔雅浓香型白酒标准,广泛应用“柔和酱香、柔雅浓香”新技术,为公司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屈午一直将培养青年员工技术人才,发挥员工积极性、能动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曾在公司首次技术职称(考核)培训班中,屈午就被聘为“中级技工培训班”执教老师,为众多老酒师讲授和培训。自走上管理岗位后,积极培养白酒酿造、白酒品评和勾调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2016年连续3年组织公司酿酒工艺员、白酒品评人员以及勾调人员开展白酒品评和酿酒工艺技术培训,培训人次达300余人次。同时通过外推的方式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荐参加2015年贵州省白酒工业协会组织的“2015届贵州省白酒评委换届技能培训”和2016年贵州省食品工业协会组织的“贵州省第七届白酒评委培训考评”,13人获“贵州省白酒评委”。如今,公司已具备一批优秀的白酒酿造、白酒品评和勾调技术人才,壮大了专业技术团队。

  他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秉承了茅台酒“先做人,后做酒,做好人,做好酒”的理念,在厚重的文化土壤里,培育出更具时代感的“工匠精神”,与一代代茅台人共同续写着茅台酒的传奇。

  酱香酒酿酒大师徐朝政:用最美的时光酿一壶好酒

  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那便是现代传奇。在中国酒都,就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贵州怀庄酒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徐朝政。

  自1989年进入怀庄酒业以来,徐朝政在工作中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专心研究酱香酒的酿造、储存、勾调和品鉴工作。作为技术骨干,在多年的酿酒工作中,徐朝政坚持怀庄人“踏实做人、用心酿酒”的原则,带领怀庄技术团队不断攻关,为怀庄酒品质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众所周知,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极为独特,要求每个环节都非常严苛。在近三十年的酿酒工作中,徐朝政结合茅台镇得天独厚的环境和神秘的微生物现状,以工匠精神,认真研究环境、材料、技术、思想对酱酒酿制的影响。针对怀庄集团的各生产车间的海拔落差距离、阳光能见度、车间空气湿度等情况,徐朝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环节的把控要求。这些靠实干与感悟得出的结论,对怀庄酒的酱香体、出酒率、酒体干净度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同时,他对同事和徒弟们不吝赐教。在品酒勾调上,他在培养技术团队的同时,还着力于为怀庄集团营销团队的基础性技术进行长期培训。这些年来,他先后培养出国家一级品酒师30多人,酿酒师10多人。

  在他的带领下,怀庄酒业团队敢于创新,成功申报了“酱香酒湖底恒温活性窖藏发”国家专利,这将对中国酱酒恒温活性窖藏、酒体老熟、生香稳定、恒温勾调等研究起到巨大作用。

  徐朝政说,一个人一生只为一壶好酒。这是怀庄人最朴实的情怀,他说,现在年纪大了,就是要做好传帮带工作,就是把近三十年的酿酒、品酒、调酒感悟尽多地分享给青年一代,让神奇的酱香酒工艺一代代传承兴旺。

  酱香酒酿酒大师钟浩洋:功到自然成!

钟浩洋

  在贵州无忧酒业制酒车间,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于1993年进厂,从没学过什么酿酒专业知识,完全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从基层员工做起、到班长、到车间主任,二十多年来,他都始终一如既往的深入到第一线;看、听、查、尝、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就是2016年遵义市酒协和仁怀酒协联合评审的第一届酿酒大师——钟浩洋

  “看”。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酱香酒的生产周期几乎就是一个年轮。工序十分复杂,气候条件、原料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酱香酒的产量和质量。如何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首先是观察,也就是看。看原料的质量、磨碎比例、润粮质量、蒸煮时的变化、发酵时的温度,看生产中的各种异常。看多了,掌握的数据就多了,就能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有规律的东西来。这些有规律的东西对于今后生产管理、科学研究,都是最具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听”。这是钟浩洋从事酿酒和管理的又一特点,制酒班有工人,有班长,还有酒师。和钟浩洋一起酿酒的同事,有的比他早十多年就开始酿酒了,老酒师的建议他听得进去,新酒师的看法他听进心里,制酒工人的感觉,他更是十分重视,班长的提醒他更是仔细琢磨,他把他们的建议,看法,感受以及提醒仔细分析后找出了问题所在,就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拉近了同事间的相互关系。

  “查”。钟浩洋担任生产负责人后,负责的是全厂的制酒生产指挥和协调工作,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只管自己当日的工作,如今他要管理五个车间,要随时了解生产工艺执行情况和生产进度情况,特别是对生产过程中的“润粮、蒸粮、拌曲上堆、上甑、接酒温度、堆积发酵入窖前温度”检查工作,是他查的重点,正是他长期在生产一线中的这个“查”字,让他掌握了酱香酒生产的“火候”之处。

  “尝”自然是指尝酒。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尝酒也许是一种高品位生活,而在无忧酒业,尝酒则是一门工作,尝酱香,醇甜,窖底三种酒体的差异,从第一轮次取酒开始,就必须得每天尝,到最后是酸、甜、苦、辣都尝尽了。就这样的天天尝,年年尝,一尝就是二十多年,但是他比谁都明白,在无忧酒业干这行工作,不学会尝酒,便不会真正入门。

  “议”。钟浩洋认为,酱香酒传统工艺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谁能打包票说独自掌握,作为传统工艺,就需要我们酿酒人互相切磋商讨,讨论交流。不论是在生产现场、还是在员工休息室,他都会与员工们进行交谈,最后他把在逐年生产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查到的”和“尝到的”的记录都翻出来,总结出很多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给无忧酒业酱香酒产质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基本功。

  “功到自然成”!这是古代的俗语,民间的俗话,也是一代酿酒大师钟浩洋的真实写照!

复制链接 打印 收藏